編者按:
一座歷史文化古城,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蘊;一段滄桑歲月,必將有她印證的痕跡。座落于中國甘肅東南部,天水市東北部,隴山西麓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,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,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。作為 “秦人”的起源和發(fā)祥地之一,至今彰顯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魅力,成為諸多學(xué)者、文人追尋探索現(xiàn)代文明和歷史文化發(fā)展的“索引”。2013年,正是古阿陽——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縣60周年,我們將追尋張家川悠久的歷史和文化。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系列報道《秦地?zé)熢啤,以饗廣大讀者。
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三十七
《秦地?zé)熢啤废盗兄?秋風(fēng)冷月白起祠

一代名將白起是陜西眉縣人。三秦大地的眉縣古時侯土地肥沃、森林茂密是“汫、渭之間”周邊地區(qū),也是一個理想的牧馬之地。白起因為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(huán)境之中,父輩們的身體力行和熏陶,使聰慧過人的白起自幼就溶入了秦人粗獷、強勁、剽悍的血液,他自小喜騎射,長久的磨煉使他嫻熟馬上功夫和射箭的本領(lǐng)。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即秦昭王時期,白起以“良家子”身份從軍,從此開始了他叱咤風(fēng)云,戎馬倥傯的一生。
在恭門鎮(zhèn)東西走向的兩座山脈之間,有一峽谷最窄處不足百米,這里地勢險要,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。樊河緩緩從中流淌,年復(fù)一年,不分春夏秋冬奔流不息,見證著發(fā)生在這里的故事和千年滄桑。在這最窄處的下峽口右側(cè)處突出的一座高的150米,三面陡絕,一面連山的石嘴上,有一個由白起修筑的堡寨。這個堡寨呈橢圓形,周長600余米,面積約300平米,三面封閉,堡寨只開一門(北門)供人出入。至今堡墻經(jīng)千年雨水的沖刷,已破爛不堪,幾乎為斷垣殘壁。殘壁高不過4米,堡內(nèi)原建有華麗的宮殿式建筑,而今只留一堆破磚爛瓦及少量精制的琉璃構(gòu)件殘骸。

。▓D為現(xiàn)恭門鎮(zhèn)東堡子僅殘存的一堵堡墻)
白起于秦昭王年間從軍后,奉命率兵由關(guān)中西行隴上進入恭門后便在這里屯兵駐扎,修筑弓門寨城,嚴密防范虎視中原已久的西戎東進。由于白起在這里修筑了前一節(jié)已提及的五堡聯(lián)防,以白起堡為主寨的堅固的防御體系,加上他卓越的軍事才能,使西戎聞其名而生畏,望風(fēng)而逃。白起在這里集兵鎮(zhèn)守,嶄露頭角,使秦的故土張家川一帶相安無事,驛道暢通。這些成績使秦昭王十分賞識,以至在秦昭王五十三年,白起年紀輕輕就在這里被提拔任命為左庶長,從此開始獨立率軍征戰(zhàn)。至秦昭王四十七年的35年間,白起身先士卒,東征西討,南征北戰(zhàn),縱橫馳騁于黃河長江之間,橫掃六國,屢戰(zhàn)屢勝。先后奪得韓、趙、魏、楚土地,攻戰(zhàn)城池70余座,致使楚人遷都,趙國震恐,韓魏割地求和,各諸侯國成了驚弓之鳥,秦國威震華夏大地。
白起嫻熟軍事,料敵合變,充分運用出奇制勝的軍事才能,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指揮人員。在其輝煌的軍旅生涯中,由于有這么幾次威震華夏的著名戰(zhàn)役,使他聲名大振,地位直線上升。公元前279年的秦楚鄢城水戰(zhàn),白起一戰(zhàn)即勝,殲敵數(shù)十萬;公元前273年,白起率軍戰(zhàn)趙魏,先打敗魏軍,俘將帥3員,斬首15萬,繼而攻趙,沉趙卒2萬于河中;公元前264年,白起領(lǐng)兵攻韓,連戰(zhàn)連勝,攻占城池5座,斬敵5萬;更為精彩的是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(zhàn),成為古代戰(zhàn)爭史上的經(jīng)典戰(zhàn)例,此役白起大敗趙軍,射死趙將趙括,坑殺降卒40萬人,而殺戮如此眾多的俘虜使白起鑄成終生之大錯。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十三年,秦軍在歷次戰(zhàn)役中殺敵共160萬人,其中白起殲敵92萬人。白起由此功高位顯,先后任左庶長、左更、國尉以至秦國最高軍事長官大良造,與秦國崛起之中赫赫有名的軍事家、法家商鞅的爵位可以說是并駕齊驅(qū)。公元前278年因戰(zhàn)功卓著被秦昭王晉封為武安君。本來在長平之戰(zhàn)后,白起可乘勝追擊,兵分三路,一舉滅趙,繼而滅韓。趙、韓值此之際朝野震驚,經(jīng)過謀劃,兩國選派縱橫家蘇代攜帶厚禮實施反間計賄賂秦國宰相范睢。范睢本來就嫉妒白起的功高望重,在蘇代的重金賄賂之下,便煽動秦昭王頒旨,下令白起班師回朝。白起對失去戰(zhàn)機十分惱怒,于是與范睢的矛盾日益加深。趙國得知蘇代的反間計成功,便派老將廉頗為帥攻打秦國,秦國在軍事上連連失利受挫。秦昭王覺得還是白起管用,于是御駕親赴白府要白起掛帥伐趙。白起稱病不出,從而激怒秦昭王,將白起先削官為民,發(fā)配甘肅靈臺,在出秦都咸陽西行途中,范睢又向秦昭王奏本說:“白起此行,其心不服,恐投他國為秦患”。結(jié)果秦昭王急賜尚方寶劍派使者追上白起,令其自殺,可憐一代名將沒有戰(zhàn)死在疆場上,而是死在奸佞小人之手,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。白起在前期為秦統(tǒng)一六國而建立的歷史功勛不可磨滅,當時和后來的許多政治家對白起之死深表同情并盛贊白起,認為昭王殺白起是自毀長城。后來到秦始皇即位,秦始皇十分推崇白起的功績,為其平反昭雪,封其子白仲為徹侯,食邑太原。公元前771年,周平王在秦襄公的支持下?lián)魯∥魅,并保護周平王東遷河南洛陽建立新都,史稱東周。公元前706年“秦武公伐邽戎,取其人置邽縣。”即今恭門鎮(zhèn)城子村凰翔府遺址為邽縣縣治。秦人崇將尚武,白起屢建奇功,遭奸人饞毀致死,他在恭門構(gòu)筑工事,長期防御西戎,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維護了秦人發(fā)祥地張家川一帶的和平安定局面,所以秦人“以白起死非其罪,無不憐之,深表懷念!彼园灼鸨磺刂了我詠眈v隴右兵將和百姓當做戰(zhàn)神來祭祀。據(jù)史料記載公元1097年即宋哲宗紹圣四年,清水兵馬都監(jiān)魏誠在弓門寨北山建立白起祠堂,立廟祭祀,清水縣主簿劉果撰文樹立了白起碑,祠堂因年代久遠已損毀。

。▓D為被毀的恭門白起祠堂琉璃構(gòu)件—龍頭)
公元1987年,張家川縣在文物普查中,于白起堡堡墻斷崖上發(fā)現(xiàn)在長約百米的范圍內(nèi)有人、馬骨骼疊壓帶和大量磚瓦陶片,并出土一件短兵器“六棱銅鐵復(fù)合殳”。經(jīng)專家鑒定確認屬軍事指揮官所用之兵器。這里的農(nóng)民在耕地時,不時發(fā)現(xiàn)四角鐵釘,這是專門損壞戰(zhàn)馬蹄子,削弱騎兵戰(zhàn)斗力的一種鐵制釘器。我們站在白起堡遺址頂端,鳥瞰映入眼簾的場景,可以感悟到當年大將白起揮舞袖錘,指揮千軍萬馬抵御羌戎的戰(zhàn)斗情景。
公元1975年10月,當?shù)厝罕娕d修水平梯田時,在恭門古城遺址出土白起祠碑一塊。碑為石灰?guī)r材料,呈長方形,長二尺,寬一尺一寸,厚五寸。碑文為堅行,可辯碑文有324字。碑文記載說:“秦以虎吞諸國力并天下,雖曰地得百二節(jié),而累世之勛,蓋爪牙有助焉。方是時得白起忠節(jié),使之為將,授以兵柄而不疑。起料敵合變,時建功出奇無窮,遂兵定大業(yè),及以拒命見忌而卒,不容于世矣。秦之父老,莫不悲憐其志,往往立廟以祀!蓖ㄟ^研究,這塊碑文所載內(nèi)容與司馬遷《史記》所列有關(guān)白起的史實完全相符。而白起堡是張家川縣境內(nèi)惟一以歷史名將名字命名的城堡,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
|